龙瑞宫

更新时间:2023-12-23 15:27

龙瑞宫是中国唯一洞天福地双栖处(阳明洞为第十洞天、若耶溪为第十七福地),宫址在今绍兴会稽山东南宛委山景区,宛委山古为越中道教圣地,该山之龙瑞宫,更为越中一大胜迹。系道家“第十洞天”。《道书》云:“黄帝时尝建候神馆于此”。唐神龙元年(705年),置怀仙馆。开元二年(714年)因龙见,改名龙瑞宫。怀仙馆为南朝宋人孔灵产入道后所重建。所谓“龙见”,指“敕方士叶天师设醮而龙现。康熙《会稽县志 》卷十六曰:“龙瑞宫在宛委山下,其旁为阳明洞天。”

“阳明洞天”,为道教第10洞天。阳明洞,也就是“禹穴”。洞系一巨石,中裂为碑,阔不盈尺,深不知底。道教视此石为圣物。黄帝曾建侯神馆于此,大禹在这里得黄帝“金简玉字书”,识山河体势,穷百川之理,终于治平洪水,治水完毕,大禹将书藏于洞中,仅有一线缝隙。自司马迁“上会稽,探禹穴”(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以后,来此寻访禹穴、甚至隐居的名人不少:

南朝谢灵运《游山》诗:“幸游建德乡,观奇经禹穴”。 唐李白《送二季之江东》诗:“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禹穴旁,葛玄、葛洪求仙炼丹于此,“去禹穴二十五步”,又有“禹井”, “谓禹穿凿,故因名之”。原井“大如盆盂,其深尺许,清泉湛然”。此井后来也为道教文化所覆盖,称“葛仙翁炼丹井”。明代著名学者王守仁曾结庐读书(王守仁就是因为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人称王阳明),潜心研究心学,终成一代哲学大师。清康熙《会稽县志》载:“王文成守仁为刑部主事,时已告归,结庐洞侧,默坐三年,了悟心性,今故址犹存。

龙瑞宫作为越中著名道观,曾保存有不少古代碑刻。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贺知章的《龙瑞宫记》摩崖石刻。

贺知章《龙瑞宫记》雕刻在飞来石崖面之中心部位,周刻线框。框高76厘米,宽69厘米。文为楷书阴刻,12竖行,满行15字,字径3.5厘米。贺知章的书法存世极少,《龙瑞宫记》便是其中之一。相传,贺知章应乡亲相邀欣然书丹,并命工刻于石壁上。刻石题名《宫记》,实为《龙瑞宫管山界至记》,现习称《龙瑞宫记》。

全文如下:

宫记

秘书监贺知章

宫自 黄帝建候神馆,宋尚书孔灵产

入道奏改怀仙馆,神龙元年再置,

开元二年,敕叶天师醮,龙现,敕改龙瑞宫。

管山界至:东秦皇、酒瓮、射的山;

西石箦山;南望海、玉笥、香炉峰;

北禹陵、内射的潭、五云溪、水府、白鹤山、

淘砂径、茗坞、宫山、鹿迹潭、葑田、茭池。

洞天第十,本名,天帝阳明紫府,真仙会处,

黄帝藏书,盘石盖门,封宛委穴,

禹至开,得书治水,封禹穴。

开元二年,孙逖授山阴县尉,来到越中,曾同一姓邢的判官寻访龙瑞宫,写下《寻龙瑞》一诗:

仙穴寻遗迹,轻舟爱水乡。

溪流一曲尽,山路九峰长。

渔父歌金洞,江妃舞翠房。

遥怜葛仙宅,真气共微茫。

南宋诗人陆游,在《龙瑞》一诗中也写道:

多年不踏阳明路,今日重来院院行。

好在千秋冯观主,修廊一见眼偏明。

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浙东提刑知府汪纲以旱求雨,设醮于龙瑞宫。“雨如倾注 ”,遂重建龙瑞宫,颇为壮观。并请于朝廷,赐龙神庙额,曰:“嘉应宫”,今通称龙瑞宫。旧存遗址。现经绍兴市委统战部市府民宗局的关怀下,龙瑞宫已异址重。建。首任龙瑞宫道教主持为当代武林高道孔云鹏道长。地址绍兴市越城区二环东路1288号。原龙舌嘴公园。现有道士近二十人。已在正常开展道教祈福超亡禳灾及武当太极丹道养生文化活动。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