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贻孙

更新时间:2023-08-31 02:53

贺贻孙(1605-1688),字子翼,9岁能文,称神童。江西永新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人物生平

九岁能文,称为神童。

12岁,父览其题为《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一文,叹息说:“儿颇有异才,然相其文,他日处境必多风波,可奈何!”其后,课《君子不器文》,于文后加批语:“此文竟可作名士矣,然恐名士,非进士也。”弱冠,赴省闱,主考丁天行拟取为场魁,因文章太奇,为副主考所抑,仅中副榜。时,江右社事方盛,贺贻孙与万茂先、陈士业、徐巨源、曾尧臣诸名宿结社于豫章。社里选出好文章刻版印刷,皆推贺贻孙为领袖。

21岁,随父赴浙江西安县,下帷发愤,每出一艺,即为浙江名士徐子卿、方孟旋所称赏,比之唐顺之,顾宪成。26岁,祖母卒,随父还乡。

己卯,督学侯广成按试吉州,一见其文,击节叹服,对他说:“吉阳营垒虽焕然,大将旗还当属子。”壬午,秋场不售,见天下大乱,便厌弃举业,肆力于诗词古文。

崇祯甲申(1644年),明亡,翌年(清顺治二年乙酉),清兵于四月破扬州,大杀10日;五月人南京;六月人杭州,攻江西;七月,下袁州、吉安,破建昌。九月,南明收复吉安、永新。兵寇循环,焚掠无虚日。贺贻孙奉老母,携家人,奔窜山谷。他家在城南的旧宅心远堂于夏秋间清兵入永新时被焚毁。大乱稍息,贺贻孙奉母僦居厚田祖里。丙戌四月,清兵破吉安、广信,围赣州,再人永新。搜山之兵,杀人盈野。贺贻孙走江楚间,逾险攀岩,饥寒流离,耳闻目睹,惨绝人寰。民族意识益增,隐逸之志更坚。己丑六月,姐姐艾娘被清兵从沙堤夫家掠走,行至洋埠,投江死。贺贻孙作文两篇寄托哀思,控诉清兵的罪行。

清王朝为了长治久安,下令搜罗人才。辛卯(1651年)八月,学使樊缵前,素慕其名,特列贡榜。报骑入门,其母亲命儿童把报骑赶走,邻里惊惧,母子泰然。丁酉夏,巡按御史笪重光拟以博学鸿词特荐,消息传来,亲友都劝他应召,贻孙愀然,他母亲却笑着说:“儿若出山,他无所负,但负儿初人山时一恸耳。”给他剃发,授以僧帽衲衣,并叮嘱说:“汝今儒行僧服,以浮屠自匿,勿居兰若也。”贻孙受教唯唯,于是隐人禾山,一时间无人能找到他的踪迹。

明亡后,隐居不出。顺治七年,(公元一六五o年)学使慕其名,特列贡榜,不就。御史笪重光以“博学鸿儒”荐,书至,愀然道:“吾逃世而不能逃名,名之累人实甚!”乃剪发缁,逃入深山。其晚年,家益落,布衣蔬食,无愠色,惟日以著作自娱。

主要影响

贺贻孙无书不读,经史百家诗词歌赋,都笺注成书,尤殷殷以立晶自砺,教育子弟,强调人品。常说:“秀才时不傍人门户,他日得志,必能砥饬廉隅,不作呈身御史也。”曰:“为文与作人非两途,今人入场搦管辄思剽窃补缀,以欺有司,文品卑矣!一旦幸售,奔竞竟如鹜,人品安在?吾愿尔曹弗为也。”与朋友交,历患难死生不渝。事亲孝,兄弟友爱,老而弥笃。

贺贻孙历数十年之艰险,饱尝国破家亡之痛,胸中郁结悲愤之气,对其诗文作品及美学观点都有决定性的影响。他强调“作诗当白写性灵”,主张“美刺讽诫”都为了抒发真情实感,提倡含蓄蕴藉,质朴洁净,丽而不艳,天然本色。研究者认为他的诗学观与黄宗羲、顾炎武相比,亦无多让。所作《诗筏》,当代学者认为是美学文论名著。

他的散文早就有名。清末军机大臣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在“不列宗派古文家”栏内,首列侯方域,次魏禧,再次即贺贻孙。所著《激书》,论者比之庄子;史论72篇,识者拟之东坡;其他文章,世人认为上匹唐宋大家。胡思敬在《豫章丛书》中为《激书》作跋,称他为“豪杰有志之士”。

历史评价

后人评论他“于史有论,于经有文,于士有传,于时有评”。

清朝咸丰壬子年进士贺恢在为《诗经触义》作序时,对贺贻孙的著述成就作了这样的概述:“禾川族(代指永新县)子翼先生,等身著述,嘉惠士林。《史论》出,识者拟之苏氏;《激书》出,论者比之庄子;《诗筏》、《骚筏》出,推为风雅功臣;诗古文出,上匹唐宋大家”。因其“诗文华茂”,曾被推荐为豫章结社的领袖。

清朝张之洞将贺贻孙视之为古文名家,他在《书目答问》中在“国朝不列宗派古文家集”栏目下,将贺贻孙排在号称“国初三大家”之一的侯方域、饮誉文坛的“宁都三魏”之后,列为第三。

贺贻孙的大部分著作被北京、上海、南京、江西、湖南、浙江等图书馆收藏,部分著作已收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他的许多诗文散见于已出版的各种《文集》、《文论》和《诗集》中,许多有关治学方面的见解至今被一些学者引用。在1980年出版的四卷本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就有贺贻孙的两篇范文。

人际关系

据有关文献和族谱记载:贺贻孙的先祖贺祈年,“侠而好文,富而好义”,是一个文武兼备仁义侠士。曾一次就捐谷五千五百石,救济灾民。明朝英宗皇帝特将贺祈年诏进京师,赐宴招待,颁发《敕江西吉安府永新县民贺祈年》,表彰其捐谷赈灾的义举。并朝封贺祈年等兄弟为“义官”,赐三代免税役。贺祈年特建藏书楼一栋,将天子敕书珍藏,取名“敕书阁”。祖父贺嘉迁,业儒,殚精易义,为人师有声。父亲贺康载,号青园,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年)中举人,天启五年乙丑(1625年)任浙江西安县令。据清嘉庆《西安县志·名宦》及清顺治《吉安府志·人物志·列传》载,贺康载,任西安县令四年,治政严明,洞悉民隐,兴革悉当,民爱之如父母。后调任山东兖州同知,分管治理黄河工程,政绩卓异。贺康载善诗文,所著诗文多毁于兵,仅有《唾草》、《赋役定义》付梓行世。

主要作品

主要著述

著述主要有《易经触义》《诗经触义》《骚筏》《诗筏掌录》《激书》《水田居文集》及《浮玉馆藏稿》等,其《水田居文集》见于《四库存目丛书》集部208册。既有经学研究和文艺评论,又有诗词散文作品,著述甚富。后人评曰“于史有论,于经有文,于士有传,于时有评”。清咸丰朝进士贺恢在为《诗经触义》作序时评曰:“禾川族子翼先生,等身著述,嘉惠士林。《史论》出,识者拟之苏氏;《激书》出,论者比之庄子;《诗筏》《骚筏》出,推为风雅功臣;诗古文出,上匹唐宋大家。”

主要诗词

急雨来石壁,飘然空外泻。远树湿残红,徘徊莺不下。好鸟尚惜春,孤花已报夏。铁马从东来,阴云惨欲射。谁向蟠溪隐,蓑笠恐不暇。寄愁与东风,注目寒江夜。

秋怀

蟋蟀复蟋蟀,听尔当窗织。秋声从尔出,万籁又瑟瑟。清商本无心,耳目漫相易。塞北有佳人,玉颜不及惜。长抱悲秋心,徘徊泪沾臆。晚雨滴芙蓉,如见明妃泣。年年胭脂山,负此高秋色。

霜气饱黄花,霞光醉白鸟。山高秋复高,秋逐烟与草。物性相因缘,谁能割昏晓。我心同孤月,淡荡寄天表。不夜魄常圆,无云风自扫。秋色本自如,何劳费幽讨。世人贵耳目,漫羡素娥皎。蹑梯上广寒,不识门前道。惆怅月中人,银丸弄空藻。

寓栗坪茅屋

结茅天半渺无涯,静夜空山绝物华。梦里风声翻纸帐,雨边萤影落镫花。青精味易和粗饭,绿柏香难斗苦茶。独喜埋名今渐久,无人问字到山家。

史料索引

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清同治《永新县志·人物志·列传》等。

《清史稿》记载

贺贻孙,九岁能属文。明季社事盛行,贻孙与万茂先、陈士业、徐巨源、曾尧臣辈结社豫章。及明亡,遂不出。顺治初,学使者慕其名,特列贡榜,避不就。巡按御史笪重光欲举应鸿博,书至,贻孙愀然曰:“吾逃世而不逃名,名之累人实甚。吾将从此逝矣!”乃翦发衣缁,结茅深山,无复能踪迹之者。晚年穷益甚。著有《易触》、《诗触》、《诗筏》、《骚筏》,又著《水田居激书》。《激书》者,备名物以寄兴,纪逸事以垂劝,援古鉴今,错综比类。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危悚惕厉,必畅所欲言而后已,激浊扬清。始自《贵因》,终於《空明》,凡四十一篇。

后世纪念

贺贻孙墓位于江西省永新县沙市镇上埠村的大盆形岭上发现明末清初文学家,封土高1.1米,直径2.5米。正面墓碑已失,只砌入墓门上的残碑一块,文曰:“故祖考理学贺公贻孙子翼老先生之墓”,房署“道光丙戌年立,州二世孙永锡、发钦祀”。据传墓主遗言“生不服朝,死不服土。”卒后,其后代遵命置铁杆数根,将棺木悬于墓穴内,然后封土。该墓距县城20公里,原只一坟,后衬墓者多,贺墓现居第二排之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