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兜

更新时间:2024-06-24 00:14

观音兜,是一种山头墙形式,多见于徽派建筑等江南民居的墙头,山墙、门头常采用这种建筑形式。观音兜乃旧时妇女用的一种风帽,因帽子后沿披至颈后肩上,类似观音菩萨所戴的帽子式样,故名。浙江宁波地区称为“元宝墙”。观音兜山墙自檐口起随屋面呈曲线升高的山墙形式称观音兜。屏风墙和观音兜俗称封火山墙,不但起着防火的作用,也装饰山墙,丰富了房屋的外形。

简介

观音兜是一种建筑形式,起源于江南民居,后多见于徽派建筑,山墙、门头常采用这种建筑形式。建造这种墙体的房屋,那是王宅的第四进起居用的堂楼外墙,前后天井,四周是高高的院墙,足足有10公尺高,俗称拦火墙,楼的山尖更在10公尺以上,附近新建的三层楼还矮了一截,在解放前,与其它民房比较,那真是鹤立鸡群,一般的盗贼是休想翻上屋顶,在防火防盗关节上不用担心,所以墙的式样就纯化为款式造型而已。它的名称也别有一番想象力称作观音兜。我想他是借用了南海观音的造型:她穿着风衣,从颈背往上有一块形如盾形的遮风兜。高出头部四周若干寸,使造型高大的观音大士立象,更为壮观。从低处仰望时,减少身过大头过小的感觉。在墙体建造上就改变了墙顶尖小不协调的形状。第一个取用这个形式砌造的工匠,真是一位有艺术细胞又富创新意识的匠师。

到了清末民初,西风东渐,宁波的乡绅富商在营造楼房时采用了大量的西洋建筑元素。其中巴洛克式观音兜的建造,成为宁波古建筑中西合璧的代表之一。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德国首创,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样式。由于当时宁波一带在建筑方面多数延请德国人作设计师。(如著名的灵桥即是德国西门子公司所设计。)因此在民居建筑上添加了不少的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现存各民国建筑上巴洛克式观音兜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巴洛克式观音兜也称带肩观音兜,即在原观音兜山墙中间削成一半圆,然后再呈网兜状施建,这也成了我们区别清代与民国建筑的实物佐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