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扇

更新时间:2023-03-02 16:21

中国对佩于腰间的团扇的称呼。《南齐书·刘祥传》:“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 元朝胡三省作注:“扇佩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自此便不断有人以之为据将折扇定为南齐的腰扇。

发展历程

宋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说:“宋人用折叠扇,以蒸竹为骨,夹以绫罗,贵家或象牙为骨,饰以金银,盖出于高丽。”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也说高丽:“使人每至中国,或用折叠扇为私觌物,其扇用鸦青纸为之”;黄庭坚还有《谢郑闳中惠高丽画扇》诗。于是,高丽和日本究竟谁学了谁就很难说了。

日本的《和汉三才图绘.服玩具》载:“神功皇后三韩征伐时,见蝙蝠羽始作扇。”但此书1712年才成书,神功皇后也只是传说中人物,所以是不可以当真的。

宋人华镇在《云溪集.高丽扇》中说:“筠贴楮缀南金,舒卷乘时巧思深。何必月团裁尺素?自多清爽涤烦襟。挥来振鹭全开羽,叠去奄榈未展心。利用已宜勤赏重,更堪精制出鸡林”。“鸡林”就是高丽,因为北宋译官孙穆在他出使高丽后写了一部《鸡林类事》;

另一为宋人邓椿,则在《画继》中说:“又有用纸,而以琴光竹为柄,如市井中所制折叠扇者。但精致非中国可及,展之广尺三四,合之止两指许。所画多仕女乘车跨马、踏青拾翠之状,又以金银屑饰地面,及作云汉、星月、人物,粗有形似,其来远磨擦故也。其所染青绿奇甚,与中国不同,专以空青海绿为之。近年所作,尤为精巧”。这说明:中国和高丽一样都造摺扇,只不过小巧不如日本而已,北宋徐兢出使高丽,归来记述见闻作《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说:“画摺扇,金银涂饰,复绘其国山林人马女子之形,丽人不能之,云是日本作。”也只是说摺扇上的金银涂饰高丽不如日本,所以没有理由说摺扇就是日本发明的。

《宋史.日本传》载:僧大然“进奉物数一卷、表状一卷。又金银莳绘扇周一合,纳桧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

这个桧扇出现得比摺扇还早,日本考古发现中,已有平城京遗址所出奈良时期的桧扇。桧扇是木版扇,还不能称折叠扇,只能称作叠扇。而《南齐书.刘祥传》载:“司徒褚渊入朝,以腰扇障日。”胡三省《通鉴》注云:“腰扇即折叠扇。”方以智在《物理小识》论及折叠扇时称:“人已有矣。”这种说法一直有争议;唐朝李贺诗《恼公》中却有:“玳瑁钉帘薄,琉璃叠扇烘”的句子,再早一点有晋诗清商曲辞吴声歌曲:《夏歌二十首》的第五首就说:“叠扇放床上,企想远风来。”也很难说这里的“叠扇”就是折叠扇一类东西。但腰扇在日本的《东恩纳宽全集》第二卷中也提到过:丰臣秀吉为了获得地方大名的支持,曾取下腰扇为其写上“龟井琉球守”,古人还把它写成“要扇”,如晋代陆云《与兄平原书》:“一日案行并视曹公器物、床荐席具,有……扇如吴扇、要扇亦在。”

张敞《东宫旧事》:“皇太子初拜,供漆要扇、青竹扇各一”。

宋《广韵》说:荼“扇别名”,所以方以智《通雅》说:“《唐韵》有荼扇。”“荼”是可以收缩的意思,所以方氏就怀疑唐朝的荼扇:“殆亦摺扇之萌芽乎?”。而《淮南子.泛论》说:“周人墙置铳。”,汉高诱的注是:“周人兼用棺椁,古墙设铳,状如今要扇,画文,插置棺车箱以为饰。”

国语·楚语下》:“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三国吴韦昭注说:“屏:屏风也,摄:形如今要扇。”也就是多面折叠的屏风,这样就已经很明白:要扇就是重叠着可以打开的的叠扇,它在中国汉朝就很普及了。

宋朝引进了“倭扇”,并且也一度出现在市场上,但还是因为太小和不耐用,到了明朝才被人再发现和再引进了。明刘元卿《贤奕编》记载:“永乐中朝鲜进撒扇,上喜其卷舒之便,命工如式为之。”这才广为流传起来。同书还说:“南方女子皆用团扇,惟妓女用撒扇。近年,良家妇女亦有用撒扇者,此亦可见风俗日趋于薄也。”原来摺扇的地位在当时并不怎么高雅。

发明起源

中国文化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最初起源

中国历来被誉为“制扇王国”,扇子的种类丰富,绝大部分都是造型优美、构造精制。西汉时期出现了对称的“合欢扇”又称纨扇,左右对称似圆月,通常都是用白色的薄丝绢糊成。是古代年轻女子一种不可少的装饰品。手执一扇可以增添主人娴雅文静的仪态,有时却又能体现少女活泼天真的个性。我们可以从历代的君王仪仗队里看到高高举起的两个长柄的扇子,它一方面体现了君王的威仪,同时表示扇子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实用的工具出现了。由于人们与扇子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曾经还有人发明过类似现在的电扇造型的东西。

为了出门携带方便,于是开始出现了一种可以折叠起来的扇子,叫折扇或聚头扇。折扇曾经在封建社会一直是文人雅士的标志之一。很多记载都说折扇是北宋时期从高丽传到中国来的,其实我国还有折扇出现的更早记载。

在南齐书里记载有一个叫楮渊的,他以腰扇障目,这个腰扇就是指折扇,能把扇收起来折成一个条插在腰上。所以从这个可以看出至少从南齐我国就出现了折扇。

折扇出现以后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同时一些文人墨客开始在扇面上写诗作画,在不足盈尺的扇面上巧运匠心,精心布局,多绘以山水、书法、人物等,无不能小中见大,表现出美的情致和神韵,由于折扇的形式特殊,因而折扇上的书画也形成了一种特殊形式。历史上的许多画家都曾以精湛的艺术,在这小小的扇面上作画题诗,使得折扇成为完整的艺术品

岳阳古称巴陵、岳州,它是我国重要历史文化名城,说到岳阳,它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也许就是洞庭湖边的岳阳楼了,宋代大文豪范仲淹曾在这里抒发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君山,是洞庭湖中一个美丽的小岛,盛产异竹,尤其斑竹最负盛名,相传其斑纹乃二妃哭舜时滴滴珠泪变化而成。在这种岳州文化的长期孕育下,岳州的文人们也是十分喜欢折扇,但是当时岳州的折扇档次并不是很高。一把给人息汗散热或怡情悦性的扇子,凝聚着制扇工人的多少汗珠和智慧。

在苏州的制扇艺人的影响下,岳州的制扇工艺开始逐步成熟,一批批精美的折扇开始走向社会。据了解,比较名贵的扇子,如果细分的话要经过60工序,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扇子制作工艺的魅力。

把成品扇面装上扇骨,叫做“上面”。在穿扇骨之前,把原来那个贴了条,留出来的没有粘浆糊的那个地方,撑开一个洞,然后把扇骨一根根地从这个洞钻进去,如果折带,这就是需要重点注意的,如果折得不准,到那个棱上了,扇骨就无法穿过去。

制扇艺人在完成扇骨的穿插和稳定之后,还要把扇面的两边和扇子的两根大骨进行裱糊,等几天它干了以后,再把多余的纸边进行切除,使它更加美观,这样一把精致的扇子才算最终完成了。

在新的时代里,随着电器的普及,电扇和空调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我们也很难见到有用扇子来耐凉的人们,这说明扇子的实用价值已经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它的另一个功能又呈现出来,就是它的装饰作用,在书房或者客厅里挂上一把有绘画的扇子,顿使房间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式的需求,岳州扇的艺人们对岳州扇进行了新的改造。

现在折扇作为一种装饰性很强的工艺美术品,主要的艺术表现已经落在了它的书画表现形式上,较复杂山水加人物,工笔仕女及亭台楼阁是受欢迎的题材,设色多胜于水墨,金笺胜于纸本等等。岳州扇的扇面绘画以中国画为基础,用工笔或写意等技法,情调高雅,取材广泛,各种题材无不众彩纷呈。但主要的还是围绕洞庭山水和岳阳的亭台楼阁为表现对象,具有极其浓厚的地方特色

这幅烟雨岳阳楼以萧散的笔墨,随意抒写胸臆,体现了登千古名楼,把玩岳州古扇,赏洞庭佳景的舒畅。而临摹的清明上河图从扇形取景,近观车水马龙,聆听小贩吆喝,仿佛再现北宋的经济繁荣。这幅仕女图依照折扇的纹理,布局精巧,人物神态各异,堪称精品。这幅百子闹春表现了许多小孩在春光明媚的郊外,尽情释放各自顽皮的心情,追逐嬉戏,欢快喜悦的气氛跃然扇上。而群仙乐图仿佛把我们带到了蓬莱仙镜,云雾缭绕,仙乐飘飘,置身其中,妙不可言。

从岳州扇发展的过程来看,实用功能的退化和装饰功能的增强,这是我国很多民间工艺形式面临着的同样的革新问题,这是需要艺人们去正确面对的,但是这种革新依然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审美观点进行,这样传统的工艺形式就能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