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社会交往

更新时间:2023-06-02 14:59

《网络与社会交往》是2002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童星。

内容提要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对人类的日常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原有的社会结构、社会行动方式以及社会分层在网络的冲击下都发生了变化。随着网络的逐步推广和普及,网络社会交往将呈现出向日常社会交往回归的趋势,逐步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管网络生活有多么丰富多彩,也不论网民之间的交往信任程度有多么高,网络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就是同人类的日常生活之间的不可分割。由于网民同日常生活不可分离,网民的行动不可能一直脱离现实生活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驰骋,其中的多数必将转到现实社会生活中来。

童星等撰著的《网络与社会交往》(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从社会学和哲学的视角对网络社会作了论述。本书介绍了网络时代的社会交往,内容包括网络情感性交往、网络商务交往、网络公众信息交往等。

目录

导论

一 网络技术、网络社会与网民概述

二 网络社会是现实的社会

三 网络社会是全新的社会存在方式

四 网络社会:社会学研究的新对象

第一章 网络社会交往

一 网络社会交往的形成

二 网络社会交往的动因

三 网络社会交往的方式

四 网络社会交往的类型

五 网络社会交往的特征

六 网络社会交往的过程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 网络情感性交往

一 网络情感交往的方式

二 网络情感交往的内容

四 电子商务的“瓶颈”之二:物流配送

五 电子商务的“瓶颈”之三:网络安全

六 电子商务的新宠——网络广告

第四章 网络公众信息交往

一 网络政府

二 网络新闻

三 网络教育

四 网络调查

第五章 网络社会交往的主体分析

一 网络交往主体的构成状况

二 网络交往主体的基本特征

三 网络交往主体的行动特征

四 网络交往主体的心理特征

五 网络交往主体的心理状态

第六章 网络社会交往同日常社会交往的比较

一 交往基础的比较

二 交往方式的比较

三 交往范围的比较

第七章 网络社会交往的理论探索

一 网络社会交往中的社会化和社会角色

二 网络社会交往中的群体和社会

三 网络社会交往中的信任和冲突

四 网络社会交往中的规范与控制

第八章 网络社会交往的解释模型

一 网络社会交往的前提——人性假设

二 网络社会交往的过程——开放与吸引

三 网络社会交往的结构——“散点式互联

……

后记

2001年当新世纪到来的时候,我有幸争取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主持“网络社会对交往行为的影响”的研究课题,探索网络社会崛起后人们社会交往的新变化和新发展。此后,我带领我的研究生(包括博士生和硕土生)们投入了这一课题的研究。除了已公开发表一系列中期阶段性成果以外,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就是本课题研究的结项成果。

该书的基本观点和结构框架都是由我确定的,如有不妥(或今后发现甚至是完全错误)之处,概由本人负责。参与本书初稿写作的有:鲁兴虎(第一、五、六章),曹俊(第二、三、四章),严新明(第八、九章),其余各章的初稿均由我撰写。最后的修改、统稿和定稿都由我完成。

由于互联网络的发展一日千里,网络社会交往的进展日新月异,本书的许多观点和论述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被现实的发展进程所突破和超越。对此,我们不仅不会感到沮丧,反而会兴奋无比。

希望越来越多的朋友参与网络社会交往!

童 星

2002年8月10日

作者编著的书

社会转型与社会保障,童星,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978-7-5045-6607-2,D632.1

社会保障与管理,童星,南京大学出版社,7-305-03794-X,C913.7

社会管理学概论,童星,南京大学出版社,7-305-01081-2,C916

国情与省情,童星,南京大学出版社,7-305-03627-7,K925.3

开放大潮下的生活方式,童星,中国青年出版社,7-5006-1752-6,D669.3

教育科技与知识经济,童星,南京出版社,7-80614-437-4,F062.3

中国现代化热点审视,童星,南京出版社,7-80614-433-1,D61

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童星,南京大学出版社,7-305-04142-4,C91

交往、适应与融合,童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78-7-5097-1389-1,D422.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