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臣

更新时间:2023-12-12 09:20

直臣,汉语词汇。拼音:zhí chén。释义:直言谏诤之臣。《汉书·朱云传》:“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释义

直言谏诤之臣。

出处

《汉书·朱云传》:“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例句

戴叔伦 《敬酬陆山人》诗之一:“党议连诛不可闻,直臣高士去纷纷。”

陆贽冬至大礼大赦制》:“暴乱之后,仍彰烈士之功;忧危之中,方见直臣之节。”

权德舆仲秋朝拜昭陵》:神祇戴元圣,君父纳大麓。良将授兵符,直臣调鼎餗.

唐 杜荀鹤 《送黄补阙南迁》诗:“自古有迁客,何朝无直臣。喧然公论在,难滞 楚 南春。”

宋 刘炎 《迩言》:“观 仙都 天柱 ,犹直臣之气,不挠不折社稷之佐,拓地擎天。”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御史大夫被论》:此两公俱以直臣起家致大位,晚途遭诟,不值一钱,宪体至是扫地矣。

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奉直大夫尚宝司少卿》:“克生直臣,事我皇祖。”

唐甄 《潜书·抑尊》:“所贵乎直臣者,其上,攻君之过;其次,攻宫闱之过;其下焉者,攻帝族,攻后族,攻宠贵。”

孽海花》第十三回:“那位至交,也是当今赫赫有名的直臣,就为妄劾大臣,丢了官儿,自己一气,削发为僧,浪迹四海。”

中国历史直臣

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敢于为民请命,刚正不阿,不惜丢官罢职的直臣廉吏,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被百姓誉之为“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包拯和敢于责备皇帝的海瑞,以及抗旨斩弄臣的袁可立。这些出于公心不惜触怒当朝天子和权贵为民办事的行为,是有丢官杀头危险的,远比一些表面上吃糠咽菜和穿破旧官服的“豆腐汤”、“南瓜胡”和“玉米耿”等作秀模式换来的清官更为珍贵。

(1)包拯(公元999年-1062年),为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因铁面无私,刚正不阿而著名,又能体恤民情,为民请命,被尊称为“包青天”。

(2)海瑞(公元1514-1587年),为明代著名政治家。他居官清廉,任职时屡次惩治贪官污吏,打击豪强,平冤假错案,又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减轻税收等,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被尊称为“海青天”。

(3)袁可立(公元1562-1633年),为明代后期著名直臣廉吏,曾因直言进谏遭夺俸削籍。二十八岁查办比自己官高五级的应天巡抚,平反苏州太守石昆玉冤案。以御史巡视北京西城,有皇帝弄臣杀人,百官不敢问,袁可立抗旨斩之,被罢官二十六年,万民呼“袁青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