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

更新时间:2024-09-16 13:00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五老峰南麓。“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

历史沿革

唐贞元元年(785年),洛阳人李渤、李涉兄弟隐居庐山,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

唐宝历元年(825年),李渤为江州刺史时,在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

南唐开元四年(940年), 李善道、朱弼等人在白鹿书院置田聚徒讲学,称为“庐山国学”。亦称白鹿国库,白鹿国学,匡山国子监,与金陵国子监齐名。

宋初,扩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四大书院。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宋军攻占江州,庐山国学的历史结束;咸平五年(1002年),白鹿洞得到修整,塑造孔子及其弟子像;皇祐五年(1053年),孙冕之子孙琛在白鹿洞建房十间,称为“白鹿洞之书堂”。当时的星子主簿郭祥正为此写了一篇《白鹿洞书堂记》,这是白鹿洞书院的第一篇记文;皇祐六年(1054年)春,由于兵火,书堂被毁。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 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受命知南康军,到白鹿洞书院察看遗址,呈报礼部的《申修白鹿洞书院状》和给丞相的报告中申述兴复书院的理由,并未得到朝廷当权者的支持;淳熙七年(1180年)三月,白鹿洞书院初步修复。

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朱熹之子朱在以大理寺正知南康军,修建白鹿洞书院,使朱熹初步建成的白鹿洞书院得以完成。

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江东提刑兼提举袁甫重修和增建白鹿洞书院,并自撰《重修白鹿书院记》和《白鹿书院君子堂记》。

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白鹿洞书院在南康地方当局与书院主持人的努力下进行修复。

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虞集的《白鹿洞新田记》记载白鹿洞书院增置学田四百余亩。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白鹿洞书院由于兵火,书院被毁,文物荡尽。

明正统三年(1438年),南康知府翟溥福率官绅重建书院,奠定了明清以后书院的规模与基础。正统七年(1442年),应江西道监察御史张谦的建议,胡俨写了《重建白鹿洞书院记》,记文说“先作礼圣殿、大成殿、大成门、贯道门,次作明伦堂、两斋仪门、先贤祠以及燕息之所。”

明成化元年(1465年),江西提学金事李龄与南康知府何浚又倡修书院建筑,增学田、祀器、书籍。

明弘治七年(1492年),南康知府郭晋首刻《白鹿洞书院志》问世。这是白鹿洞书院第一部志书。

明万历七年(1579年),白鹿洞大部分院田充边需,书院停办;万历十一年(1583年),白鹿洞书院恢复并重修。

明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进一步官学化,为聘请府司理推官主持洞务。

清顺治七年(1650年),聂应井与知府徐士仪等倡捐,增款,连同原有存资修葺书院。

清康熙元年(1662年),江西总督张朝麟带领府县官员重建明伦堂、宗儒祠;康熙十六年(1677年)以后,南康知府伦品卓在布政使姚启盛、提学道邵吴远的倡捐支持下,对书院院舍整修,翻新彝伦堂等74间,重新修整计65间,共139间。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清康熙帝亲书“学达性天”等八匾额赐于白鹿洞书院。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白鹿洞书院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中学堂管理,田租为中学堂经费。

辛亥革命(1911年)以后,书院遗址曾遭火灾,藏书大部分损失。

民国七年(1918年),康有为曾题写《白鹿洞书院》横额,书院也偶有修整。

1949年以来,白鹿洞书院的遗址由庐山地方文教部门派人进行管理。

20世纪50年代,白鹿洞书院修建了东、西碑廊。

20世纪80年代中期,庐山政府重修彝伦堂(明伦堂)、御书阁以及其他房屋。

建筑特色

白鹿书院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白鹿洞书院为五组院落中第三组,位于棂星门院东,紫阳书院西。白鹿洞书院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方位格局上布局考究,为大四合院建筑;建筑材质结构主要为石木或砖木结构,以明、清建筑为主,屋顶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主要建筑

白鹿洞书院位于棂星门院东,有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和思贤台。

白鹿洞书院门楼,八字形砖木石结构,重檐悬山顶覆以灰瓦,檐下砌有一长条形框,中有穿孔十字形叶五个,再下为花岗岩石额,上书“白鹿洞书院”五字。门上为石梁,左右为砖柱。门内为一院落,东西为厢房,北为御书阁。院内前段青砖铺地,后段为花岗岩、青砖和卵石铺地。西厢房亦即洋池之东厢房,廊柱联“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东厢房廊柱联“傍百年树,读万卷书”。

明伦堂,又名彝伦堂。明正统三年(1438年),南唐知府翟溥福建。砖木结构,白寺灰瓦,人字形硬山顶,四开间,前有走廊。明伦堂系书院授课的地方,故外悬挂有“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仁智独得之天”的对联。

白鹿洞是一个山壁上挖出的半圆形石洞,高4米、宽4米多、深6米多,内墙砌以花岗岩石、地铺石砖,皆较平整,一只小石鹿蹲卧在石基上,后面一块石碑如屏,上刻《大司马大中丞蔡公重兴白鹿洞碑记》,文为清顺治年间任洞主的熊维典所撰。这里当初有名无洞,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王溱还写了一篇《新辟石洞告后士文》,说白鹿洞名震天下却无洞,有名无实,开洞可以使先哲遗迹不泯,使后人之景仰愈久愈切等。洞的正壁,有王溱所书《鹿洞记》。

文物遗存

白鹿洞书院有宋元以来的摩崖石刻50余处,有明清以来的碑刻150余块,先贤编纂的《白鹿洞书院志》8种版本,保留有名人匾额、楹联50多副,留下诗词歌赋等1000多首,有文物藏品13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件);近代名人字画400多件,各类藏书3000多册。

历史文化

名字由来

白鹿洞书院最初没有洞,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康知府何岩,琢石鹿置于洞中;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在白鹿洞上筑思贤亭;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江西参议葛寅亮认为洞不应该开,鹿更不应琢,于是将石鹿从洞中取出埋于地下。1982年,维修礼圣殿时在地下2米深处发现石鹿,又重新安放在洞中。

历史人物

李渤

李渤(?~831年),字澹之,洛阳人。唐穆宗即位,召为考功员外郎。唐长庆元年(821),调任江州刺史。

李渤青年时期,曾与兄李涉一同在白鹿洞、栖贤寺一带读书。他在白鹿洞养了一只白鹿、并常随白鹿外出走访与游览。因此,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读书处称白鹿洞、他出任江州刺史时,旧地重游,在白鹿洞广植花木,增设台榭、宅舍、书院,修葺一新。白鹿洞书还存有纪念李渤先贤祠和后人石雕的白鹿。

朱熹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江西婺源人。十九岁登进士第,赐同进士出身,授泉州同安县主簿。宋淳熙六年(1179)年三月,朱熹到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曾亲至白鹿洞书院视察。并向朝廷请求,孝宗皇帝批准重兴白鹿书院。著有《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词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李梦阳

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陕西庆阳人。明正德六年至九年(1511~1514年),李梦阳曾在白鹿洞留下了相当数量的文章。诗篇、量迹。当时星子知县根孜在溪口桥建石碑坊,李梦阳题写“白鹿洞书院”五个大字刻石架在书院大门门棚上。并为宗情祠、独对亭、钧台亭、大合亭作记撰,留有《始至白鹿洞》《白鹿洞》《白鹿洞别诸生》等诗词传世。

文物保护

1959年,白鹿洞书院被列为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包括白鹿洞书院在内的白鹿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包括白鹿洞书院在内的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海会镇环山公路27号(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

开放时间

08:00~17:00。

门票价格

1、2023年9月1日起,购买庐山核心景区门票160元/人,自购票之日起七日内可游览庐山核心景区和白鹿洞书院等其他10个景区。

2、2023年9月1日起,每年3月1日至3月31日,免票游白鹿洞书院等11个景区,不含观光车、索道等景区二次消费项目,需提前线上实名预约,特殊人群可到景区售票处进行登记。

3、2024年端午当天面向九江市人民免费开放。

4、短视频平台账号粉丝量达到指定要求的自媒体创作者,2024年1月20日至2024年12月31日,一年内可不限次数免景区门票。粉丝20万以上的自媒体创作者,3人以内的随行工作人员可享受同等免票待遇,实际情况以景区相关规定为准。

交通信息

自驾:由S37九江绕城高速公路(星子北收费站)下,经环山公路海公段,转至乡道Y026行驶约1.5千米即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