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蕉客家竹板山歌

更新时间:2024-06-02 17:10

白蕉客家竹板山歌,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民间音乐,珠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竹板歌在清朝时期自赣南地区传入梅州、以及河源、韶关等地的客家人地区。白蕉客家竹板山歌自清代乾隆年初随客家人从陆河、海丰、陆丰等地迁入而流行。

20世纪30年代,海丰经常有歌手能人到斗门区白蕉等镇传授山歌创作演唱艺术。

20世纪60年代,客家竹板山歌登上舞台为群众文化娱乐和宣传好人好事、先进典型服务。

文化特征

内容形式

白蕉客家竹板山歌从内容看,有劳动山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哭嫁歌、哭丧歌等,调式各有不同。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小组唱、表演唱等多种形式。它主要是运用汉语的客家方言演唱,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象、生动,可感的语言,并运用多样化的修辞手法去表情达意。

白蕉客家竹板山歌是传统山歌的一种表演形式,其节奏比普通的山歌更鲜明,更富有表现力,它声情并茂,感染力强。其对唱、表演唱等演唱形式更丰富多彩。

艺术手法

白蕉客家竹板山歌主要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1.赋体手法;

2.“比”的手法;

3.“兴”的手法;

4.比兴手法;

5.暗喻手法;

6.排比、顶真、重章、叠句手法;

7.象征手法。

相关制品

白蕉客家竹板山歌的击拍的道具为四片用茅竹制成的竹板,长约30公分左右,两片边缘平滑,一片削制成长边有牙。表演者左手拿两片平滑竹板,右手拿带牙竹板,通过敲拉的手段,发出有节奏的声音,配合山歌曲调,表演各种动听的山歌节目,唱时声情并茂,耐人回味,使群众爱听爱学。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1.文学的审美价值。白蕉客家竹板山歌有丰富文学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通过叙事、抒情、说理等手段,塑造文学形象。

2.音乐的娱乐价值。白蕉客家竹板山歌曲调音域不广,易于吟唱,易被群众接受,更适合表演短节目、文学快餐,是娱乐群众或群众自娱自乐的好形式。

3.教育与认识价值。人们抄歌、传歌、唱歌、听歌,从作品中受到教育,对山歌的叙述的事理得到重新的认识,对新生事物有新的了解和认识。

4.言情达意、交际婚恋价值。白蕉的客家人经常在田头、山野和各种聚会、婚俗、乡俗场所,唱起山歌,抒发感情,表达爱意,从而达到交友、择偶的心愿。生活在白蕉镇的客家人经常会在田头、山野和各种聚会、婚庆场合自发地唱起山歌,抒发他们的感情,年轻人还会以此来表达爱意,这项活动为当地群众营造了良好的人文氛围,成为人与人之间友好往来的重要纽带。

传承谱系

传承谱系

客家竹板山歌在斗门区有客家人聚居的村镇都有客家人演唱,尤其是汉坑、白石、小托等村。其中以汉坑村的吴宗名老人是竹板山歌最具特色的演唱者,他的祖辈在1737年从梅州市陆丰县葫芦峰村背井离乡来到斗门安家,从而也把祖辈的客家竹板山歌传到斗门,吴宗名从小传承了竹板山歌的演唱技巧并不断学习、表演,竹板山歌的演唱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吴宗名把竹板山歌的技艺传给徒弟。

吴周扬(太祖)→吴松明(曾祖父)→吴圣廉(祖父)→吴家华(父亲)→吴宗名→吴和合→吴志能(白石村村民)→欧悦宏(白石村村民)

吴宗名→吴买根(小托村村民)→吴干仁(小托村村民)→吴俊华(小托村村民)

代表性传承人

汉坑村的吴宗名是竹板山歌最具特色的演唱者,他的祖辈在1737年从梅州市陆丰县葫芦峰村背井离乡来到斗门安家,从而也把祖辈的客家竹板山歌传到斗门,吴宗名从小传承了竹板山歌的演唱技巧并不断学习、表演,竹板山歌的演唱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吴宗名把竹板山歌的技艺传给徒弟。

保护措施

虾山村文化旅游服务中心日常除举办各类公益文化培训外,还会定期举办客家竹板山歌体验课等客家文化美食类培训,让村民和游客享受到艺术和美食的沉浸式体验。

2018年,白蕉镇在白石小学开展“白蕉客家竹板山歌”非遗进校园活动,由“白蕉客家竹板山歌”区级传承人吴志能教唱学生。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2019年11月25日—11月30日,斗门区第十二届村居优秀文艺节目展演举行,展示客家竹板山歌《客家凉帽》等节目。

文化轶事

客家人用聪明才智,结合文学与音乐的形式,在呼喊与抗争中有感而发,唱出了天籁之声,以抒发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在生产劳动中,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他们的精神产品——客家山歌。他们在溪涧、小河两岸,在两山之巅,对唱互答;在田间、林边、谷场、山野尽情歌唱……他们以能歌、会唱为荣耀,男女老幼都爱听竹板山歌,爱唱竹板山歌,歌声遍地,蔚然成风。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