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唐诗之路

更新时间:2024-09-01 13:38

浙东唐诗之路,以萧山柯桥—越城—上虞嵊州新昌—天台—仙居临海)为主体,历史遗存和人文典故众多,留下1500多首唐诗;是一条自钱塘江绍兴,而后经浙东运河曹娥江剡溪再达新昌,直至台州天台及温州的诗意之路。

诗路天台

走这条唐诗之路的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宦游者或者是想入仕的文人。他们走唐诗之路的意图,是希望能够上天台山拜访一个人,从而获得仕途上的帮助。

这个人就是司马承祯。他是唐中期最有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幼时便开始学道,云游天下后便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是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自号“天台白云子”。他曾受武则天、睿宗、玄宗三任皇帝的几番召见,入宫讲道,在当时算得上能影响朝野的高人。

司马承祯隐居天台桐柏山40多年,开创了道教天台仙派。

司马承祯的文学修养很高,又精通音律,著有《素琴传》等,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为“仙宗十友”。

这样一位人物隐居在天台山,自然引得文人们纷纷前来拜访,可以访道又能交流文学。天台的“佛宗道源、山水神秀”名声更加显著。

天台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所谓“一脉天台山与水,半部中国全唐诗”。据统计,《全唐诗》2200多名诗人中,走过“浙东唐诗之路”的有451人,占五分之一;收录写于浙东或有关浙东的诗作有1500多首,其中涉及天台的就有1300多首。

历史背景

唐代诗人多从钱塘江出发,经古都绍兴,向南过曹娥江,溯源而上,入浙江剡溪,走新昌的沃洲、天姥,过天台山石梁飞瀑

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成为千古名诗。据专家考证,全唐诗收录的2200余位诗人中,有451位诗人游览过“浙东唐诗之路”风景线,包括李白、杜甫,“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骆宾王,“饮中八仙”中的贺知章崔宗之,“中唐三俊”的元稹李绅李德裕,“晚唐三罗”的罗隐罗邺罗虬以及崔颢王维贾岛杜牧等,为后人留下了一条山水人文结合、景观文化相映的“浙东唐诗之路”。

诗路命名

“浙东唐诗之路”最早由新昌学者竺岳兵于1991年提出,1993年,经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多次论证命名。此后,“浙东唐诗之路”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专用名词,成为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又一条文化古道。

诗路涵义

“浙东唐诗之路”是指古代剡中一条唐代诗人往来频繁、对唐诗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古代旅游风景线。它始自钱塘江边的西兴渡口,经萧山到鉴湖,沿浙东运河至曹娥江,然后沿江而行入嵊州剡溪,经天姥山,最后抵天台石梁飞瀑,全长近200公里。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唐代诗人留下的山水人文之路,又是一座融合儒学、佛道、诗歌、书法、茶道、陶艺、民俗、方言、传说等内容的文化宝库。

价值意义

浙东山水及其文化积淀,成为文人墨客寻幽访古、山水朝圣之地,而留存至今的大量典故、诗篇和古迹,则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仅绍兴就有至今可考、可观、可寻的“唐诗之路”遗存点200多处。

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也是传承千年的活态文化遗产和民族记忆。“浙东唐诗之路”融合儒学佛道、诗歌书法、陶瓷茶艺、戏曲民俗、神话传说等为一体,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具备了世界文化遗产特征的区域文化路线,和“丝绸之路”一样,是极具人文景观特色、深含历史开创意义的区域文化。

旅游开发

让唐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成为浙江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的特色。“打造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作为浙江“全域旅游推进工程”重点内容,被列为'大花园建设的十大标志性工程之首。

诗路沿线的萧山、越城、柯桥上虞、嵊州、新昌、天台、仙居临海等县(市、区)发出联动倡议:协同推进“浙东唐诗之路”,共同做好“浙东唐诗之路”文化旅游研究、资源开发和沿线文化遗产的整理挖掘,重现“唐诗之路”的昔日光华。

艺术创作

1、朱炳仁“浙东唐诗之路”紫铜浮雕铜壁画长卷

2022年1月8日,与“浙东唐诗之路”线路高度契合的杭台高铁开通运营。浙江绍兴嵊州、新昌作为这条诗路上的重要节点,新建的嵊州新昌站检票出口通道上,一幅展现“浙东唐诗之路”壮丽全景的紫铜浮雕壁画也同步亮相。

这幅壁画长108米,高3米,采用国家级非遗铜雕技艺制作,是中国目前最长的紫铜浮雕铜壁画长卷,在中国高铁站中也是罕见的宏伟巨制。这幅壁画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铜雕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领衔团队设计制作,是中国第一幅将传统的唐诗之路文化与现代的高铁文化结合起来的巨幅铜雕艺术品。

这幅艺术长卷以钱塘江西陵古渡为起点,天台山华顶为终点,分为诗路“二十四景”渐次展开,展现了诗路沿线特别是核心区嵊州、新昌的历史底蕴和地域文化特色。

2、袁忠良“浙东唐诗之路”125米国画长卷

山水画家袁忠良创作的125米国画长卷《浙东唐诗之路》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该长卷涵盖浙东唐诗之路上70多个人文景观精华。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教授张东华认为:“袁忠良将叙事情节、诗意刻画、连续空间转换和季节变化等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他对山水、人物的驾驭能力;加上穿戴着唐代服饰的人物于画中,很好地还原了唐诗之路上的真实情景,令人神往。”中国唐诗之路研究会会长卢盛江更是褒扬有加:“袁忠良用了整整6年时间创作这一巨制,其艰辛可以想见。”

袁忠良“浙东唐诗之路”125米国画长卷,如图: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