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胺酮

更新时间:2023-07-26 19:02

氯胺酮,全名为 2-邻氯苯基-2-甲氨基环己酮,化学式为,是苯环己哌啶(PCP)的衍生物。因为其物理形状通常为呈白色粉末,而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是 K,故俗称K粉。在医学临床上一般作为麻醉剂使用,被列为第一类精神药品管控。

化合物简介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氯胺酮

化学名称:2-(2-氯苯基)-2-(甲氨基)环己酮

英文名称:Ketamine

CAS号:6740-88-1

分子式:C13H16ClNO

分子量:237.725

精确质量:237.09200

PSA:29.10000

LogP:3.28870

理化性质

密度:1.173g/cm3

熔点:266℃

沸点:363.8℃

闪点:173.8℃

折光率:1.562

外观:白色结晶性粉末

溶解性:在水中易溶,在热乙醇中溶解,在乙醚或苯中不溶

安全信息

海关编码:2922399010

危险品运输编码:UN 3249

发展历史

1962年,美国药剂师CalvinStevens首次成功人工合成,最初发现为一种有效的麻醉药,据称首次使用是被作为兽医麻醉剂,并曾在越战时期作为麻醉药而广泛用于野战创伤外科中。

1971年,美国旧金山和洛杉矶市首先报告氯胺酮滥用病例,当时主要是在一些通宵跳舞的娱乐场所,而光顾这些场所的主要是一些青少年亚文化群体。

1999年,K粉经日本、泰国、香港中转进入内地。

2001年6月9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将氯胺酮纳入国家第二类精神药品进行管理。2003年,公安部将其列入毒品范畴。

2004年8月,氯胺酮(包括其可能存在的盐及其制剂)定为第一类精神药品,只能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指定的药品生产企业定点生产。从2004年7月起,氯胺酮制剂须按要求进行销售和购买。

药典标准

鉴别

1、取本品适量,加水制成每1mL中约含0.3mg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IV A)测定,在269nm与277 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2、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光谱集393图)一致。

3、本品的水溶液显氯化物的鉴别反应(附录Ⅲ)。

检查

酸度

取本品0.10g,加水10mL溶解后,依法测定(附录Ⅵ H ),pH值应为4.5~5.5。

溶液的澄清度

取本品1.0g,加水10mL溶解后,溶液应澄清;如显浑浊,与1号浊度标准液(附录Ⅸ B)比较,不得更浓。

有关物质

取本品适量,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含盐酸氯胺酮0.5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1mL,置200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溶液。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 D)测定,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0.0025mol/L庚烷磺酸钠(用5%醋酸调节pH值为6.0±0.1)-乙腈(40:3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20nm。理论板数按盐酸氯胺酮峰计算应不低于4000,盐酸氯胺酮峰与相邻杂质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取对照溶液20µL注入液相色谱仪,调节检测灵敏度,使主成分色谱峰的峰高约为满量程的30%;再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溶液各20µ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至主成分峰保留时间的3倍。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中如有杂质峰,单个杂质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0.5倍(0.25%),各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0.5%)。

干燥失重

取本品,在105℃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0.5%(附录Ⅷ L)。

炽灼残渣

取本品1.0g,依法检查(附录Ⅷ N),遗留残渣不得过0.1%。

重金属

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依法检查(附录Ⅷ H第二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十。

含量测定

取本品约0.2g,精密称定,加冰醋酸40mL和醋酐10mL超声使溶解后,放冷,照电位滴定法(附录Ⅶ A),用高氯酸滴定液(0.1 mol/L)滴定,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高氯酸滴定液(0.1 mol/L)相当于27.42mg的C13H16ClNO‧HCl。

类别

静脉全麻药。

贮藏

密封保存。

药物说明

药理作用

氯胺酮具有高度亲脂性,脂溶性比硫喷妥钠大5~10倍。静注后(1~2mg/kg)迅速进入中枢神经,25~30s内,病人意识消失,作用维持时间10~15min。静脉注射适量进入浅全麻后,眼球震颤频繁,角膜和对光反射依然灵活,遇有强刺激,肌张力增强,似乎会做有意识的动作,提示丘脑与皮质之间通路阻断,同时丘脑和边缘系统的活动有增无减,癫痫样波仍能传至皮质。镇痛作用主要是由于丘脑内侧核有选择性地受到抑制,脊髓网状结构束的上行传导受阻,但脊髓丘脑束的传导并未完全阻断,为此表现情感淡漠,躯体痛可有所减轻,但内脏疼痛的改善有限。氯胺酮能使交感活性增加,血浆儿茶酚胺升高,心率、血压、周围血管阻力、肺动脉压和肺血管阻力均增高,心脏每搏输出量、心排血量、冠状动脉血流量有程度不等的上升,心肌耗氧量亦增多。对呼吸影响很小,如用量过大、速度过快,或伍用麻醉性镇痛药,则可抑制呼吸,甚至使呼吸停止。氯胺酮不抑制咽喉反射,支气管平滑肌松弛,呼吸道阻力下降,唾液和支气管分泌增多。使眼压升高,不影响子宫收缩力,但易透过胎盘屏障。能使代谢和内分泌处于亢进状态。

药代动力学

氯胺酮t1/2α为7~17min,稳态分布容积为3L/kg,血浆蛋白结合率为45%~50%。静脉注射后首先进入脑组织,脑内浓度可高于血浆浓度的6.5倍。肝、肺和脂肪内的浓度也较高,重分布明显。t1/2β为2~3h。主要经肝脏生物转化成去甲氯胺酮,再继续代谢成无活性化合物,去甲氯胺酮仍有镇痛作用,效力相当于氯胺酮的1/3左右,约5%以原形从尿液排出。

适应症

临床用于无需肌松的一般诊断检查或小手术,常用于吸入全麻诱导,也可作为氧化亚氮或局麻的辅助用药。或与其他全身或局部麻醉药复合使用。肌内注射常用于小儿基础麻醉。

禁忌症

由于兴奋心血管系统,有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史、颅内压增高、颅内占位性病变的患者禁用。青光眼、精神病、甲亢、急性酒精中毒或慢性成瘾患者慎用。

注意事项

1、对于心功能障碍和血容量不足的病人,可以引起严重循环抑制。因此在应用氯胺酮麻醉前应补充血容量、改善心肌功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2、为了减少气管内粘液的分泌,用药前可给予阿托品或莨菪碱,但后者有使苏醒时梦幻增多的弊端。如氯胺酮过量产生呼吸抑制,可施行人工呼吸等措施,但不可使用呼吸兴奋剂。

3、术前须禁食,给药后24h内禁饮酒或服用中枢神经抑制药。由于咽喉反射存在,口腔手术不适用。

不良反应

部分病人有精神异常现象,甚至出现谵妄。特别在恢复期,呈现恶梦、错觉、幻觉,有时伴有谵妄、跳动现象;上述反应在儿童中发生较少。在恢复期中应尽量避免外界刺激(包括语言),以减少此类不良反应,必要时静注少量短效巴比妥类药或地西泮,也可使情况有所改善。

药物相互作用

氯胺氯胺酮伍用麻醉性镇痛药,则可抑制呼吸,甚至使呼吸停止。

中毒

氯胺酮为新的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麻醉状态中痛觉消失,但意识部分存在。随血中药物浓度的增高,抑制整个中枢神经系统。静脉注射后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是12%,清除半衰期为3.1h。对心血管的作用可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快。

临床表现

1、应用中可出现呼吸暂停、喉头痉挛、支气管收缩、木僵、肌颤、肢体无意识的小动作、胃肠紊乱、神志错乱、一过性失明。

2、麻醉恢复期,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谵妄、幻觉、噩梦等,部分病人有精神激动、躁动。

3、短时间外科手术,应用本药全麻,可发生心动过速、高血压,较少见低血压和心律失常。少见有麻醉后肝功能损害、高热。单独应用氯胺酮麻醉,可使眼压升高。

4、曾报道1例术后发生癫痫大发作;1例惊厥长达6d,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脑电图显示癫痫样波形增多。

诊断

氯胺酮中毒的诊断要点为:

有氯胺酮静脉用药史,出现上述表现。

治疗

氯胺酮中毒的治疗要点为:

1、发生呼吸抑制,应施行辅助呼吸,不宜使用呼吸兴奋剂。

2、为减少麻醉恢复期的不良反应发生,应避免外界刺激,必要时静脉注射少量短效巴比妥类药物。

3、事先应用氟哌啶醇、氟硝西泮及其他镇静药,可使精神症状发生减少。

4、其他对症治疗。

专家点评

氯胺酮静脉注射全麻诱导,如用量过大、速度过快,或伍用麻醉性镇痛药,则可抑制呼吸,甚至使呼吸停止。使用时要强调注意事项与药物剂量。

毒理

毒性

70mg会引起中毒,200mg会出现幻觉,500mg会引起呼吸抑制甚至死亡。出现麻醉作用快,但持续时间短。静注可维持5~10分钟,肌注可维持10~30分钟。

体感

据称吸食K粉的感觉和饮酒类似,都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而且K粉经常和摇头丸混用,在对收检的真假“摇头丸”以及很多收检的零包毒品的GC/MS检验中,有50%以上都会检出氯胺酮成分。据吸食者交代:“含K的‘摇头丸’吸食起来特别醇和,作用时间长。”单独吸食K粉,亦会产生“与吸食‘摇头丸’差不多的效果。典型的作用特点即意识与感觉的分离状态,滥用“K粉”后经常导致神经精神中毒反应、幻觉和精神分裂症状,临床表现为讲话含糊不清、头昏、精神错乱、过度兴奋、幻觉、幻视、幻听、运动功能障碍、抑郁以及在药物作用下出现怪异和危险行为。

作用机制

K粉的主体成分氯胺酮会产生一种独特的麻醉状态,表现为木僵、镇静、遗忘和显著镇痛。此种状态被认为是边缘系统与丘脑-新皮质系统分离的结果,早年曾称其为“分离麻醉(Dissociativeanesthe-sia)”。脑电图研究结果表明,氯胺酮会抑制丘脑-皮层系统,选择性地阻断痛觉冲动向丘脑和皮层的传导,对丘脑和大脑边缘系统有兴奋作用,此类作用作用主要是抑制兴奋性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L-谷氨酸)以及与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相互作用的结果。镇痛效应的机制比较复杂,推断主要是阻滞脊髓网状结构束对痛觉的传入信号,而对脊髓丘脑传导无影响。因此,其镇痛效应应该主要与阻滞痛觉的情绪成分有关,还有些研究结果表明,可能是与K阿片受体结合的结果。

氯胺酮的脂溶性高,其pKa为7.5。静脉注射后1min,肌内注射后5min血药浓度达峰值。氯胺酮与血浆蛋白很少结合,进入循环后迅速分布到血运丰富的组织。由于其脂溶性高,易于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加之脑血流增加,脑内浓度迅速增加,其峰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4倍~ 5倍,然后迅速从脑再分布到其他血运丰富的组织。苏醒迅速主要是由于再分布的结果,其次才是由于体内降解的结果。氯胺酮主要经肝微粒体酶转化为去甲氯胺酮,后者也有药理活性,其麻醉效价相当于氯胺酮的1/5~ 1/3,其消除半衰期更长,这可以解释氯胺酮麻醉苏醒后仍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去甲氯胺酮进一步转化成羟基代谢物,由肾排出,以原形经肾排出的不到4%,其消除半衰期为1h~ 2h。口服氯胺酮的生物利用度仅为16.5%,血药浓度低,但由于肝的首过消除,去甲氯胺酮在血浆中的浓度也高,也有一定的镇痛作用,故可作为小儿麻醉前用药。反复应用氯胺酮因自身酶诱导作用而增加其降解酶的活力,加速药物的降解,产生对此药的耐受性。

吸食人群及特点

对K粉的抽样判断相对困难,原因在于此类毒品在吸食过程中经常和摇头丸混用,统计样本不易区分。

吸食人群

在广东省年查获的吸食新型毒品人员中,年龄最小的仅为13岁。吸食群体由过去以社会无业青年为主,逐步向公司职员、演员、大学生和国家公务员等其他社会阶层扩散。如据成都市一份调查显示,吸食新型毒品的人群身份复杂,文化层面相对较高,有正当职业的人比例略大。除无业人员、娱乐城所服务员、吧女外,也有私营业主、公司职员、工人、公务员,甚至少数在校大学生。一份34例抽样调查显示男性31例,女性3例;年龄分布17~35岁。

吸食场所和地点

K粉有个俗名“情景药品”,意思是要在一定场合吸食才有“气氛”。最早的K粉都是在歌舞等公共娱乐场所吸食。但近些年K粉的吸食场所开始由迪斯科舞厅、KTV等逐步向茶艺吧、咖啡厅、酒店、宾馆、各种大型的聚会性晚会和私人舞会等场所蔓延,甚至出现了家庭派对集体吸毒的现象。吸食地区也逐渐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落后地区扩散蔓延,过去是在东南沿海这一带,现在扩散至内地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