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移质

更新时间:2022-09-28 10:34

悬移质(suspended load)又称悬移载荷、悬浮载荷,是指悬浮在河道流水中、随流水向下移动的较细的泥沙及胶质物等,即在搬运介质(流体)中,由于紊流使之远离床面在水中呈悬浮方式进行搬运的碎屑物。悬移质通常是粘土、粉砂和细砂。

运动理论

单位水体中所含悬移质的质量称为含沙量(kg/m3)。平衡输沙状态下含沙量沿水深分布可由悬移质运动理论计算。悬移质运动理论主要有两种。

①扩散理论: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的M.P.奥布赖恩和苏联В.Μ.马卡韦耶夫分别提出。他们认为在紊动扩散作用下,泥沙从含沙量较高的流层(通常在河底附近)传递到含沙量较低的流层,泥沙扩散强度与含沙量梯度成正比。这种扩散作用平衡了受重力作用而下沉的泥沙,使含沙量维持恒定分布,据此可得出含沙量沿水深分布公式。

②重力理论:50年代由苏联的Μ.Α.韦利卡诺夫提出,认为挟沙水流在运动过程中所做的功,除了阻力功外,还有悬浮功。据此,也可导出含沙量沿水深分布公式。对于重力理论目前有不同认识。  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任意断面的悬移质质量称为悬移质输沙率(kg/s)。平衡输沙条件下悬移质中床沙质输沙率可根据悬移质运动理论来推求。由于理论公式用到天然河流中时常有较大偏差,工程实践中,多采用根据特定区域测量资料建立的经验公式进行估算。

悬浮判定

紊流中存在许多大小不等的涡体,具有不同的运动速度和旋转方向。从床面掀起的泥沙颗粒,遇到向上的紊动涡体,会被举起,带入更高层的水流中,随水流向前运动,成为悬移质。紊动涡体的向上分速必须超过泥沙颗粒的沉速,涡体尺寸也应比泥沙颗粒的尺寸大,才能使泥沙颗粒悬浮。一般认为,当时,以悬移形式运动的泥沙颗粒很少。因此可以作为泥沙进入悬浮状态的临界判别值。式中ω为泥沙颗粒的沉速,为水流的摩阻流速,k为卡门常数。

特性

悬移质在水流中的运动轨迹很不规则,但它在水流方向的运动速度大致与水流速度相当,维持泥沙悬浮的能量主要来自水流的紊动能。悬移质与推移质之间经常进行交换,泥沙颗粒在一个时刻以悬移质形式运动,在另一个时刻可能以推移质形式运动。悬移质通过推移质与床沙间也存在着交换,当交换处于平衡状态时,河床将保持相对稳定,否则,就要发生相应的冲淤变化。悬移质中较粗的颗粒在床沙中大量存在,有机会与床沙进行充分交换,其含量与水流有明确关系,属于床沙质;较细泥沙颗粒在床沙中很少,主要来自于上游流域来沙量,属于冲泻质。

单位水体中所含的悬移质泥沙数量称为含沙量,也称含沙浓度。水流中含沙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般床面附近较大,水面处较小。平衡条件下悬移质含沙量沿水深分布,可由悬移质运动理论(如扩散理论)来确定。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过水断面的悬移质泥沙数量称为悬移质输沙率。床沙质输沙率可通过悬移质输沙率理论或经验公式,用水力、泥沙因素资料来估算。

大多数平原河流,悬移质数量占总输沙量的绝大部分,即使山区河流,悬移质所占比重也很大。悬移质对水库、渠道及平原河流的冲淤变化有重要作用。

运用

悬移质在运动过程中与推移质和床面泥沙(简称床沙)之间经常发生交换。其中较粗的颗粒在床沙中大量存在,有机会进行充分地交换,使其含量与水流挟沙能力相等,称为床沙质;较细的颗粒在床沙中很少,当来量不足时不能从床面得到补充,其含量常小于水流挟沙能力,取决于流域来沙量,称为冲泻质。通常将床沙组成中5%~10%的细颗粒段泥沙视作冲泻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