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心理学

更新时间:2023-05-02 19:48

宗教心理学是研究宗教信仰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它是介于心理学、宗教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涉及宗教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大致有投射理论、惧怕死亡理论和认知需要理论等。精神分析的投射理论是 宗教心理学关于宗教起源的传统理论之一。认为信仰的上帝(或神)是一种祖先表象的投射。

简介

研究历史

人类很早就开始探索灵魂问题。宗教心理研究的历史渊源往往追溯到西

方古希腊时期和中国古代儒家及释家的灵魂观。在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前,宗教心理学通常是作为哲学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德国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L.费尔巴哈从哲学心理学角度,对宗教信仰的心理根源作过详细的分析研究。而德国宗教神学家F·施莱尔马赫则从宗教神学角度对宗教感情作了论述。到19世纪末,德国著名心理学家W·冯特开创了独立于哲学的心理学,并通过他的《民族心理学》系统地研究了原始人宗教、民族宗教、多神宗教和世界宗教,提出了宗教演化4阶段的假说:由原始人崇拜魔力阶段发展到崇拜图腾动物阶段,然后进入崇拜英雄和多神崇拜阶段,最后发展到人道宗教阶段。 冯特本人被誉为西方宗教心理学的奠基者。他的《民族心理学》成为宗教社会心理学创建的标志。在美国,冯特的第一个美国学生S·霍尔从个体宗教意识发生系统研究了青年的宗教意识。他的论著《青少年:他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两卷本)从多学科的角度对宗教和教育等问题作了广泛的研究。随后,霍尔的学生E.D.斯塔巴克探讨了宗教与道德问题,并着重对教徒的皈依经验,特别是青年皈依宗教信仰作了系统的研究。霍尔和斯塔巴克不仅最早使用“宗教心理学”一词,还创立了美国最早的《宗教心理学杂志》。1900年斯塔巴克的《宗教心理学》一书出版,标志美国宗教心理学的形成。继W·詹姆斯的《宗教经验之种种》(1902)之后,S·弗洛伊德发表了《强迫动作与宗教实践》(1907),对宗教心理的研究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起源

宗教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描述、探究及理解宗教的性质、功能以及人类生活中的灵性的学科。宗教心理学运用了心理学的许多不同分支的理论和方法来理解宗教,比如性格理论、社会心理学、人类发展、人际关系、认知神经科学及情感过程。

自从19世纪末期心理学在欧洲和美国发展伊始,宗教就成为心理学领域中一个受到重点关注的对象。由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宗教心理学一直以来主要关注基督教和犹太教,但是这个学科也逐渐把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及新兴宗教纳入研究范围。

宗教心理学是各种关注人类宗教和灵性经验的相互关联的学科、主题和问题的集合体。关注的中心主要是个体,与超人力相关的空间、实体,或者是对个人、团体和文化来说很重要的存在体相关的经历、关系、信仰、行为和意识。宗教心理学家还关注团体、机构及文化对建构宗教和灵性的影响力。

在当代美国社会,许多人都将“宗教”和“灵性”区分对待。对一些人来说,宗教意味着宗教机构和领导,他们规定正确的、禁止不正确的信仰和实践。而灵性则暗指那些提供意义、目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能超越平常生活的个人经历、信仰和行为。这个区别的意义在于,对那些不为宗教意识形态和组织所限制的个人选择、自由和独立的重视。当代宗教心理学已经开始明确地对灵性进行研究。

在19世纪的最后10年和上世纪的前几十年,心理学是在另外3个学科,即生物科学、物理学和神学的共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德国的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和美国的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1910)是现代心理学的两位主要奠基人。他们两位均受过医学教育,是具有相当天赋、才华横溢的学者,他们各自拥有好几个学科的知识:生物学、生理学、历史、宗教和文学。宗教在他们大量的出版物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冯特和詹姆士的研究为以后形成宗教心理学的诸多理论奠定了基础。

在“二战”以后的心理学和神经病学领域中,西德蒙格·弗洛伊德(1856——1939)成为了宗教心理学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由于许多文化上的原因,作为一种理论和一种治疗实践,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对美国、欧洲一些地区以及拉美,尤其是阿根廷等地的文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弗洛伊德创立了一种引人瞩目的宗教批评论,他的宗教理论认识到了宗教愿望、恐惧、仪式及人类原始需要的巨大力量。弗洛伊德和他的追随者们仍影响着宗教心理学,并提供了与科学实证派宗教心理学相竞争的观点和方法。

发展历程

创建时期

这一时期除以霍尔为代表的克拉克派之外,还有艾姆斯,勒巴和普拉特等人的一批研究成果问世。如勒巴的《对宗教的心理学研究》、普拉特的《宗教意识》,还有神学家奥托的《论神圣》等。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宗教心理学发展的古典时期,影响最大的是詹姆斯的《宗教经验之种种》。

深层潜意识时期

这一时期的研究,一方面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较深,一度除皮亚杰从儿童心理学角度研究儿童宗教意识外,其他宗教意识方面的研究进展不大;另一方面,自1909年弗洛伊德和荣格访问美国后,宗教心理学研究又深受精神分析和分析心理学的影响,开始向无意识领域发展。这期间,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一种幻想的未来》、《摩西与一神教》等著作,集中反映了精神分析对宗教、上帝、宗教戒律、宗教仪式和神话等的分析解释。荣格的《宗教心理学》和弗罗姆的《基督教义的心理分析》,则分别代表了分析心理学和新精神分析对传统精神分析宗教理论的修正,以及潜意识研究方面的成果。

战后发展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在这一时期,个体宗教意识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化。奥尔波特倾向于从人格心理学角度探讨个体宗教心理,他的《个体及其宗教》是这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

此外,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对人格同一性,特别是宗教同一性问题作了深入研究。他的《青年路德》一书对宗教人格的研究颇具深意。宗教同一性研究与宗教意识经验的研究密切相关。其中,神人合一的宗教神秘经验已成为当代宗教经验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宗教同一性和宗教经验的实质这两个问题已成为当代国际宗教心理学界共同关心的课题。

关注和探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宗教神学家对宗教心理的关注和探索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动向。德籍美国基督教新神学家蒂利希和德国宗教哲学家布伯等人,都关心社会和心理学的关系。布伯在他的《我和你》一书中,主张神是人的永恒对话者,强调通过祈祷来与神结合。蒂利希则试图以现代神学、精神分析和存在主义来综合清理传统的基督教。他的著作《信仰的动力》着重于人性和动机的研究,强调心理学的社会意义。

研究内容

包括宗教思想、宗教意识的内容和结构,宗教情感的特点以及宗教在个人和社会。

精神生活中的心理功能,特定社会条件下的各种不同教派的信徒参与宗教活动和宗教生活所感受的宗教经验和宗教感情,以及信徒的融汇宗教体验、宗教感情和宗教意志的宗教信仰心理状态。

意识时区

宗教心理学研究宗教意识时区分两种情况:

一、由专职神职人员及教会宗教团体颁布的宗教思想体系。它是一种既同宗教神学有密切关联,又不等同于一般宗教神学的具体宗教心理学。例如,宗教神学中的佛教心理学或基督教心理学等。它们以心理学的原则来阐明基督教或佛教的教理、教义、持戒等。代表人物有美国的A.博依森、日本的铃木大拙等。J.R.弗莱克和J.D.卡特1981年认为,这种宗教心理学尚处于它们的“婴儿期”。

二、广大信众具有的宗教信仰心理。它是直接对普通信众的宗教意识和宗教心理作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说明。其研究对象是:信仰群体或个人在参与宗教活动时内在和外显的一切独特的心理现象,各种社会性和非社会性因素对各种独特心理现象的制约性,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互相制约关系。这种研究不同于宗教社会学对宗教的研究。宗教社会学侧重于宗教与社会,宗教与社会政治、经济形态、文化心理等的关系的综合研究,而宗教心理学则着重研究宗教与心理的制约关系。它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等,侧重研究特定的信仰群体,例如,氏族民族、阶层或宗教小群体和个体的宗教信仰、宗教修习、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和态度、信仰动机和意志以及宗教活动和交往等。

小结

一般说来,宗教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多数集中在宗教意识的结构和功能、宗教经验的实质和潜意识的关系、宗教神秘经验的心理-生理基础等方面。其中,从认知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宗教经验的直觉思维模式已成为一个突破口,有的学者从功能上强调研究宗教经验的重要性,有的学者在研究宗教经验思维进程中,开始引进计算机程序模拟。由宗教社会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选题,多数集中于宗教活动中的宗教崇拜行为、宗教态度、宗教交往以及非言语交流的宗教情绪感染等方面。

研究理论

涉及宗教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大致有:投射理论、惧怕死亡理论和认知需要理论等。

精神分析投射理论

精神分析的投射理论是西方宗教心理学关于宗教起源的传统理论之一。认为信仰的上帝(或神)是一种祖先表象的投射。弗洛伊德早在《图腾与禁忌》中就指出“上帝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父亲的仿造”。阿盖尔1975年的研究表明,对上帝和对双亲的态度非常酷似。宗教所关心的众多认知问题,诸如苦难、生与死等,每每都是人生旅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当前宗教心理学研究中,死亡恐惧理论成为普遍受到东西方学者强有力支持的理论。学者们分析,这可能反映教会教育的影响,同“太平世界”的传播有关。

东西方差距

比较西方国家和苏联、东欧各国的研究,明显地存在着方法上的区别,这种区别,除了哲学立场上的不同外,主要表现在西方学者的研究已不再满足于往常采用的访谈法、问卷法或档案文献法等传统的研究方法,而是十分重视实验和测量。例如现代宗教心理学研究中,宗教态度测量受到相当重视。1987年,澳大利亚社会心理学家L·B·布朗的新著《宗教信仰心理学》,把宗教态度测量列为单独一章,着重介绍了美国著名心理测量家L.L.瑟斯顿等人的宗教态度量表及其研究成果。苏联东欧各国在方法论上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和社会调查,研究中更注重广大信众宗教感情的动态变化,以便从中找出规律性,采取弱化宗教感情和宗教信仰的决策和克服信仰心理的积极措施。

研究方法

“二战”结束后,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对宗教心理学的分析方法也发展出了新兴的观点,如客体关系理论、文化和生命周期理论、自体心理学理论,以及其他一些探究新的研究宗教和灵性经历的理论方法。

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宗教心理学领域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荣格认为宗教为人们提供了达到人类生活中心目标的主要资源,荣格把这个过程称为“个体化”。在他众多复杂的写作中,荣格分析了宗教想象、仪式、原型和符号在个体建构中所产生的力量。尽管那些致力于发展一种科学的宗教心理学的人拒绝接受这个理论,但荣格心理学还是继续影响着一些学术团体和许多接受这个理论的人。批评家们则认为荣格的心理学实际上成为了宗教的替代。

科学实证派的宗教和灵性心理学不断扩大其所研究的现象、理论和方法。几十年来,虽然宗教心理学在主流心理学中处于边缘地位,但它目前正在使自己成为心理科学中一个有价值的贡献者。新成立的学科杂志,美国宗教学联会第36分会宗教心理学的官方刊物——《宗教和灵性心理学》显示了宗教心理学在主流心理学中逐渐突出的作用。

一些宗教心理学家是实证研究科学家,他们不是使用偏重解释的方法,而是采用严谨的实验方法。与倡导实证研究的宗教心理学家相反,这些学者常常在大学宗教学系或者神学院供职,而不是在心理学系。在宗教学系里,一些学者并不做宗教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们更喜欢探究的是心理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不管是否参与对话或相互批评,心理学和宗教的关系都是相当复杂并不断变化的。为了方便总结这些复杂的关系,一些人还把这个领域称为宗教的心理学、心理学和宗教、宗教作为心理学、心理学或宗教。

宗教心理学的未来有许多可能性,也面临许多挑战。首先,宗教心理学想要发展壮大,必须要对文化在塑造个人、社区和宗教中的重要性有更多的了解;其次,认知神经科学将会为增进对人类认知、经历和意义的生物基础的认识提供宝贵的知识;再次,宗教心理学还要与宗教人类学和社会学建立持久的关系,不能把宗教和灵性现象从文化和社会基体中剥离出来;最后,宗教心理学必须探究犹太教和基督教之外的宗教和灵性,只有搜寻不同形式的宗教和灵性对人类经历(思想、感觉和行为)的理解和解释,才能丰富宗教心理学的内容。

中国宗教心理学

中国宗教心理学开端于宗教神学领域,其实这很值得探讨。20世纪初期,维护宗教的心理学家詹姆斯运用心理学中的“潜意识”理论对宗教神秘经验进行了论证,认为上帝存在于潜意识之外,潜意识成为人与上帝相连接的中介项,这种论证既取代了摇摇欲坠的中世纪式的神学论证,又适应了神学的主张。在詹姆斯看来,科学体系中的潜意识理论对宗教学(神学)是最好的中介项,它既有心理事实为根据,又可以同神学家所主张的至高无上的神圣外力控制调和起来,使上帝实在之感得以证明。在当时,有些神学家竭力主张神职候选人员应该接受心理学训练。可见,民国初期宗教心理学在教会中的引入,是在心理学是宗教神学“亲密伙伴”的背景下进行的,目的是坚固信徒宗教信仰之根基。总之,在此期间,宗教界学者的学术活动多多少少与维护自身的信仰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不少诚实开明的宗教界学者,面对社会上对宗教的猛烈批判进行了严肃的反思,并通过内部革新对启蒙思潮作出了积极回应。其中一些饱学深思之士(以基督教会的学者居多),本身就是西学东渐的积极参与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学术活动倡导和实践了现代学术方法。

相关学科

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策动心理学动力心理学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理论心理学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意动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发展心理学、毕生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人心理学、老年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劳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人事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生理心理医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应用社会心理学数学心理学拓扑心理学、运动心理学、音乐心理学心理语言学法律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群体心理学、审美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灵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