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三陵

更新时间:2024-09-07 15:58

盛京三陵包括埋葬清朝远祖肇、兴、景、显四祖的清永陵努尔哈赤清福陵皇太极清昭陵。三陵均建造于清朝入关前的17世纪,是开创清朝皇室基业的祖先陵墓。

相关陵寝

清永陵

【主词条:清永陵

清永陵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以上四代父祖的陵寝,它与沈阳葬努尔哈赤的福陵(东陵)、葬皇太极的昭陵(北陵)合称盛京三陵。因永陵建筑年代远在清朝定都北京之前,且墓主人辈分又高,因此永陵称“三陵之首”,是清王朝的关外第一陵。

永陵始称兴京陵,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称永陵,寓意大清王朝“江山永固”之意。陵中葬有努尔哈赤六世祖猛特穆、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四人各设一座神功圣德碑楼,此外,努尔哈赤的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两人,也葬于陵中。

清永陵于1963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清福陵

【主词条:清福陵

清福陵位于沈阳东郊浑河北岸的天柱山,距市区约十八公里,俗称:东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的陵墓。 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二月,于沈阳城东的石嘴头山,选好陵址开工,到清顺治八年(1651)基本建成,并从东京(现辽阳)迁孝慈的梓宫于此与努尔哈赤合葬,并将石嘴山改为天柱山。

清福陵范围占地557.3公顷,陵寝部分占地16公顷。整个陵寝建筑群依山势修建在山麓和山坡上。形成前抵后高、南北狭长之势,陵区设有青、白、红三色界桩,陵前三面还有“栅木”(挡众木)一千五百一十四架。这些既是陵界标志也是安全防护设施,陵寝区外绕以红墙,中为正红门,其两侧分别设有:擎天柱及用黑褐色石雕成的石象生四对,立于苍松翠柏间,在平地尽头是依山势修筑的一百单八级砖磴,拾阶而上迎面有一“神功圣德碑亭”,内立“大清神功圣德碑”,此碑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增建,碑文记述了努尔哈赤的功德。过碑亭是城堡式建筑的方城,中为隆恩门,顶有三层门楼一座,俗称“五风楼”,城上四角各有角楼一座,城内正中为隆恩殿,两侧为东西配殿,均为祭祀场所,清朝皇帝多次东巡,曾在此祭祀祖陵。隆恩殿后建大明楼,《太祖高皇帝之陵》的石碑立于此。方城后为“宝顶”,是努尔哈赤及其后妃的“万年吉地”。登城远眺,古树参天,殿阁林立,金瓦红墙更显福陵的宏伟壮观。

清昭陵

【主词条:清昭陵

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因其地处沈阳城之北,俗称北陵。

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同年葬太宗皇太极于陵内,清顺治元年(1644年)定陵号称昭陵,清顺治七年(1650年)孝端文皇后入葬,清顺治八年(1651年)陵制初备,此后,康熙、乾隆、嘉庆等朝又多次增建和改建,最终形成了清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现存古建筑38座(组)。

1927年清昭陵对公众开放,1963年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文物价值

“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千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辽宁的永陵、福陵和昭陵均修建于17世纪。清朝皇室为开创大清基业的先帝们修建的这些陵墓,展现了古老的中国风水理论。石像、雕刻以及龙纹砖上丰富的装饰都在述说着清朝墓葬建筑的演变。相对于之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明代皇陵来说,这盛京三陵不仅继承了前朝的文化传统,同时又融入了新的满族文明特色。”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