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更新时间:2024-09-21 10:52

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于中华文化的国际属性,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受中华文明影响较深的东方文明体系被称为“汉文化圈”,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从旧石器时代的发明创造,到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远古文化

中国文化,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相传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等时代。以考古学为据: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 ;仁、义、礼、智、信;中庸

道家老子

法家李悝韩非李斯、《韩非子》)

墨家墨子、《墨子》、兼爱)

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农家

兵家

医家

文化分支

琴:笛子、二胡古筝、箫、鼓、古琴、琵琶

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麻将、棋盘等

书(书法、篆刻):汉字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等

(绘画):中国画中国绘画):中国帛画中国国画(包括: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古代中国画,写实中国画与写意中国画的现代中国画,中国流艺术的当代抽象国画)。其他还有:石刻浮雕画、装饰内画、敦煌壁画等,以及中国抽象油画等。《中国绘画史》:“相传有巢氏,绘轮圜螺旋,或系一种绳墨?然推其形象,已略存绘画之意味。……不过当草创之始,对于表现之方法等,均未完备,仅以简单之线条,以象征之意味,为天地水火山泽之标记而已。实为吾国绘画之雏形。”

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传统文学:远古神话、《诗经》、汉乐府南北朝民歌楚辞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名著

传统思想:墨家思想、佛家思想、兵家思想等

传统节日: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粽子、赛龙舟、屈原)、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大年三十、红包、守岁、团圆饭)、除夕春节(元日)为代表等

中国戏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京剧皮影戏粤剧川剧黄梅戏京戏脸谱地方戏

中国建筑: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故宫紫禁城)、颐和园布达拉宫平遥古城乔家大院苏州园林杭州园林、徽派建筑、十里长亭天坛鸟巢水立方

汉字汉语: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传统中医: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等

宗教哲学佛家道家儒家阴阳家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烧香、拜佛、蜡烛等

民间工艺: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等

中华武术:南拳、咏春拳、洪拳、八卦掌、蔡李佛拳等;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

民风民俗: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等

衣冠服饰:汉服汉民族民族服饰)、绣花鞋、老虎头鞋、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

四大雅戏: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等

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

动物植物: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等

器物随身:(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芭蕉扇、桃花扇等

饮食厨艺: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 川、 粤、 闽、 苏、 浙、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等

工具技艺:算盘珠算、纺织技术等

艺术文化:民乐、曲艺、三星堆文化

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岁寒三友、诚实守信、尊师重教等

中国文物:后母戊大方鼎越王勾践剑、良渚美玉、长信宫灯、秦始皇陵兵马俑曾侯乙编钟金缕玉衣铜奔马马踏飞燕)、永乐大钟古代钱币敦煌莫高窟

中国爱的文化:博爱、兼爱、仁爱。

后来发展

汉唐

汉唐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唐鉴真东渡,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传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备真备、高僧空海、阿倍仲麻吕等到中国研习中国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明清

中国传统文化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先后传入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法国的影响最大,法国成为当时欧洲“中国文化热”的中心。从17世纪开始,中国的一些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就通过法国传到了欧洲其他国家。法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如笛卡儿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推崇程度,让我们都感到震惊。伏尔泰就在礼拜堂里供奉着孔子的画像,把孔子奉为人类道德的楷模。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直到费尔巴哈以及大文豪歌德等人都研究过中国哲学,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如莱布尼茨就认为,正是中国的发现,才使欧洲人从宗教的迷惘中觉醒过来。这种影响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法国的启蒙运动,影响了德国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文化的精髓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乃中国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礼射”不仅贯穿与融合了华夏数千年璀璨的历史文明,而且深度影响了世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为维系和发展优良的社会秩序与生态和谐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礼”和“射”分别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包括“”。

古代中国的《礼记·射义》思想传入江户时代的日本,孕育了日本江户时期射箭中的“文射”仪礼。日本现代的弓道正是将《礼记·射义》和江户时代的《射法训》一道儿奉为国之经典的。

《礼记·射义》中对射礼的性质、目的、做法之规定,就是以文射为指导思想的。 “射者,所以观盛德也”;“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就是告诉射手调心静气,从身心两方磨练来提高技艺,而不是怨恨超过自己的强手。这样,对手就不再是仇敌,而是推动自己长进的“另一只手。 《射义》还引用《论语·八佾》的一段话,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箭。当射箭的时候,相互揖礼而后登高;射毕走下堂来,再作揖饮酒。强弓精箭,曾是渔猎为生的古代日本人最具杀伤力的兵器。江户时代的日本因为德川幕府统治集团的需要出现了不以杀伐为目的的“文射”,射箭从此而演绎成了张弓搭箭、竞射饮酒的娱乐文化,日本的社会从此诞生了君臣之义、长幼之序。中华古代礼仪与《礼记》对世界的影响不胜枚举。“礼”乃中华文明与传统思想的精髓。

——李二和《舟船的起源》

中国文化的核心

哲学家熊秉明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而评论家王进玉则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众多中华优秀文化思想的集合与提炼,其核心的核心,也仍旧是优秀文化思想精华的精华,绝非书法,书法只是众多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之一。

中国功夫

众所周知,中国功夫片从李小龙时代开始传播到国外,许多现代西方人从李小龙身上开始认识中国文化。如今,李小龙已成为一个功夫偶像、文化偶像和精神偶像,他的传奇人生成为跨文化传播的经典范例。李小龙是一代功夫巨星和武术宗师,他一生许下并实现了三桩宏愿:让中国功夫走向世界,将中国电影带入世界市场,自创一门武术。现代西方人对中国武术与中国电影的认识几乎都是从李小龙开始。作为一个武者,李小龙终其一生都在为研究和发扬武术倾情尽力。勤习中国拳术,钻研外国拳,李小龙以海纳百川的胸襟,融合各国多种门派诸多拳法的精华,武艺进展神速,并创立了截拳道。他在美国开国术馆传播咏春拳和截拳道,在各种演讲中讲述自己对中国武术的理解,跟世界各地的武术精英比武交流.

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日本

日本武士刀是由唐刀演化而来,日本的音乐、建筑学习了大量中国的古曲和建筑样式(特别是唐代)。中国的茶文化从宋代时期由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带回日本并遍种日本,由此茶文化在日本发展起来

韩国

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会按照传统方式到文庙去祭祀孔子,还有完全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

新加坡

新加坡则从1980年代,就开始推行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1982年春节,李光耀总理号召新加坡人民保持和发扬中华儒家的传统道德,并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作为政府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治国之道”。1988年10月,第一副总理吴作栋又提议把儒家东方价值观提升为国家意识,并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行动指南。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充满儒家伦理精神的《共同价值白皮书》。该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为:(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